曲艺
首页 > 非遗保护 > 曲艺

送春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3/8/29 9:19:33

 

 送春也叫唱春、颂春,是高淳民间演唱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淳送春起源于明初的“打春”。明洪武年间,每至冬至前后,南京孝陵卫人于京兆领昼鼓二十四面,沿街打鼓唱吉语,索钱米,名“打春”,至迎春日止。在李诩(15061593)的《戒庵漫笔》中记载:“金陵春前一月,沿街有鸣锣跳唱乞米者,名打春,相传太祖见田野中有此,命翰林撰词使城中亦为之。……谓之村田乐。”明时“打春”的“鸣锣跳唱”与高淳送春的“一人敲锣、一人击鼓”的形式基本一致。根据高淳送春老艺人介绍,高淳送春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相当盛行,但这种民间演唱活动为当时的权贵和文人所不屑。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淳送春艺人队伍不断扩大,遍及全县。解放后,高淳县文化部门曾组织民间艺人编写了很多内容健康、唱词生动的新唱词,赴镇江、南京地区演唱。改革开放以来,送春在内容上有了很大改进,充满着时代精神。

 送春在高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哼几句春歌,田头场地也常有唱春歌声飞扬。每当新春之际,送春人敲锣打鼓给千家万户送去春天的颂歌,送去喜庆祥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送春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旧社会乡间贫苦人多,送春人挨门及户送春,索取报酬以谋生计者为数不少,有“半月送春三月粮”之说。

 送春的形式很简易,一般是两人搭档,一鼓一锣,一唱一和。鼓手为大在左,锣手为小在右,称鼓锤为鼓鞭,锣锤为锣片。讲究的锣片两面是喷漆龙凤图饰;鼓鞭是13节紫竹根做成。每到一户,鼓弹13下,锣鼓9声,鼓手行腔起调,锣手接唱和应。送春一般要经过拜师挂名,有公认的师承关系,否则在江湖上就行不通。送春常用的曲调有老调(又叫长调)和新调(又称短调)。老调章节婉转,清雅流畅;新调节奏明快,抑扬欢快。其他曲调有“惊喜调”、“打牙调”、“山歌调”等。

 送春在创作上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它用锣鼓伴奏来增强民歌的艺术效果。演唱形式生动,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特点。

 近年来,高淳县安排有关人员对全县送春老艺人进行普查登记,建立文字档案,制作高淳送春音像资料。组织送春艺人参加市、县有关活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各镇确立送春的传承人,确保演唱队伍的相对稳定。

 

送春道具:小锣、小鼓

 

 

高淳送春走进中央电视台

 

 

 

上一篇:< 送麒麟
下一篇:南京白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