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
首页 > 非遗保护 > 传统音乐

固城十番锣鼓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3/8/28 10:59:26

 

 固城十番锣鼓,俗称大锣鼓,为流行于高淳县固城镇蒋山村的民间鼓乐,以“清锣鼓 ”为主。蒋山村的十番锣鼓始于明代,盛行于清末,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太平军进入高淳境内,百姓敲起大锣鼓,欢庆太平军的胜利。后来又称“十番锣鼓”为“太平天国锣鼓”,一直延续至今。

  固城十番锣鼓以锣鼓段、锣鼓牌子重叠进行为主要特点。只用打击乐器演奏,属于“清锣鼓”。“清锣鼓”的主要特点是其打击乐部分,以一、三、五、七字节为基本单位,按数列规范程式组合成节、句、段;十番锣鼓套曲曲式结构中,以“身部”出现“大四段”为标志。

 固城十番锣鼓以“清锣鼓 ”为主。如清锣鼓()乐《十八六四二》由十段组成,各段锣鼓牌子的名称为:1、《急急风》;2、《求头》;3、《七记音》;4、《细走马》;5、《十八六四二》(变奏三次)6、《鱼合八》;7、《细走马》;8《金橄榄》;9、《急急风》;10、《螺丝结顶》。其它清锣鼓曲目还有《擒锣》、《清钹锣鼓》等。

 十番锣鼓,打击乐用双大锣、双大铙、双小钹、双小锣、一大鼓。以大鼓点为指挥,连续敲打出十套不同的“锣鼓经”,并配以大喇叭(俗称洋喇叭,用三节铜管或铁皮管制成套抽水管,它由古代号角演变而成)吹奏。其气势磅礴,奏乐洪亮 .

 十番锣鼓的演奏者,都为本地村民,人数812人不等,组织开展自娱性演奏,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

 过去,十番锣鼓的演奏主要用于本地各种风俗礼仪活动,并且为当地民间舞蹈“武五猖”表演伴奏。随着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十番锣鼓”与当地的“武五猖”经常一起外出表演。而且深入到企业开张、工厂落成及农家喜事等重大活动之中,成为农村不可或缺的娱乐形式之一。

 近几年来来,地方政府和县文化主管部门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工作重点,在财力、物力上对固城十番锣鼓给予支持。2006年以来,当地文化部门协同固城镇文体站对固城十番锣鼓老艺人进行了普查登记,建立了资料档案,并组织他们参加县有关活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确立固城十番锣鼓的传承人,确保了演奏队伍的相对稳定。

下一篇:无 >